首页 > 体育 > 正文

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在京开幕

2017年12月30日   来源:时代讯网

 

 

12月30日,位于鸟巢欢乐冰雪季东侧的冰场旁围满了小冰球运动员、教练和游客,这是2017年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的现场,在这里一场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冰球赛正在紧张的进行中,欢呼声和呐喊声响彻鸟巢上空。

 

 

2017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由鸟巢文化中心主办,启迪宏奥、第5频道和亮﹒中国联合承办,是第二届鸟巢京津冀冰雪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落地转化成果之一,旨在通过聚焦青少年的冰上运动赛事推广,助力青少年冰雪人口的挖掘和培育。

 

 

挥杆2018  冰球邀请赛巢内上演冰雪激情

 

 

首次举办的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期间,来自北京市的3支精英冰球队:启迪宏奥飞熊U6红队、启迪宏奥飞熊U10队、启迪宏奥飞熊星光U6队,带来了3场精彩的冰球赛表演。这些赛队由5-10岁的儿童组成,虽然一些年龄小的队员技术仍显稚嫩,但孩子们的蓬勃朝气仍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围观和助威。

 

 

“今天来参加比赛的最小的运动员只有5岁,但是他们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参赛经验,可以说是明天的冰球之星。”启迪宏奥的教练自豪地告诉记者:“飞熊U6红队是U6梯队的主力队伍,曾获得青少年冰球邀请赛U6精英组和竞技组的双冠军;飞熊U10队获得过新浪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U10选拔组的冠军,飞熊星光U6队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获得了很多次的最高荣誉。”

 

“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为什么打冰球?冰球运动那么危险。其实原因挺简单的,就是因为喜欢这项运动呀。” 、“冰球运动很凶猛,但很有意思。”海淀区女冰队队员纷纷告诉记者。

 

“我儿子是因为冰球的护具像变形金刚才喜欢上这项运动的。”6岁小冰球运动员的爸爸说道,“打冰球很累,对孩子和家长而言都是的,不过让孩子打冰球能培养他的团队意识和拼搏意识,希望2022年能带他去冬奥会的冰球赛场上一起为中国呐喊助威。”

 

 

赛事激活市场  加大青少年体育市场培育

 

 

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的举办无疑为鸟巢欢乐冰雪季增加了新鲜的活力和亮点,滑雪、滑冰、冰球、冰壶……越来越多的冰雪运动在鸟巢建立了青少年孵化和培训的窗口。据悉,鸟巢欢乐冰雪季已经成功举办八届,累计吸引了超过160万人次参与,成为北京市冬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体育品牌活动和北京最大的市内嬉雪乐园。第九届鸟巢欢乐冰雪季已于2017年12月23日对外开放,并将持续开放至2018年3月。

 

 

“2017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是我们举办的首场青少年冰球赛事,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认可,未来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冰球邀请赛活动,将其打造成为冰雪双创大赛的常态运动环节,并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普及,这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所在。”鸟巢文化中心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作为奥运会场馆代表,鸟巢在赛后为大众提供了不同载体和不同形式的体育服务,举办了鸟巢青少年棒球邀请赛、鸟巢田径大课堂活动、鸟巢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鸟巢杯全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会、全国高校跑射联项锦标赛、鸟巢滑雪冬令营……从田径、棒球、足球、滑雪到冰球,十年来数十万名青少年走进鸟巢,在跑道上、绿茵场上、滑雪道上,体验与体育运动亲密接触与健康成长的快乐,鸟巢已经成为普及青少年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孵化平台。

 

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则是鸟巢在青少年市场挖掘方面做得有一项尝试。“我们希望依托鸟巢品牌的影响力,以赛事形式激活体育市场。” 鸟巢文化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活动也得到了中视体育旗下品牌——第5频道及亮﹒中国的支持。“倡导新运动生活方式,推动大众体育运动普及,助力建设体育强国,同样的契合点成为我们共同举办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赛的契机。” 第5频道负责人表示。同时,第5频道也向赛事赞助了其主打的“Hi5全民运动卡”产品。

 

 

 

2017鸟巢冰雪双创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的举办率先拉开了第二届鸟巢京津冀冰雪创新创业大赛的序幕。据悉,鸟巢京津冀冰雪创新创业大赛自去年从鸟巢冰雪季孵化后,不断挖掘和孵化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性的创业项目和人才。其中,首届双创大赛聚焦冰雪领域,1/4复赛项目成功实现成果落地和资源对接,由点及面地深化了冰雪项目产业转化升级的目标。

 

第二届鸟巢京津冀冰雪创新创业大赛则面向体育全域进行项目报名招募,创新性的将流动评委机制升级为导师评委机制,并以2000万冰雪双创大赛基金、鸟巢加速器及青少年冰球邀请赛等亮点活动成功赢得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和项目的青睐。据项目组工作人员透露, 2018年一月中旬将公布30个入围复赛的项目名单。“我们希望今年能帮助更多双创项目实现真正的成果落地转化。”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   丁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