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在京盛大举行
2025年11月16日 来源:时代讯网
11月15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的“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论坛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形态”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景汉朝,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马海涛,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石明磊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景汉朝致辞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供图
景汉朝在致辞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把好方向,不断繁荣法学研究,构建中国智能法治方面的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发挥法学会包括各研究会的智库作用,服务法治实践,推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形态规范有序发展,协助人工智能+行动对千行百业的全面赋能,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和人才培养,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注入永久性动力。希望经济、法律、科技界专家继续共同努力,在同一张坐标系上搭建出连接政策制定、产业实践、技术创新和法治供给的综合平台,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马海涛强调,当前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已成为一场深刻变革,法治的在场是此次变革得以持续稳定可控的关键,法治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保障,更是它的内在核心要素。中央财经大学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和数字时代法治应对,将学科优势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构建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人工智能+税收”“人工智能+保险”“金融科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及“法学+会计学”“法学+工商管理”等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精准对标数字经济时代法治的需求,培养能够熟练驾驭复杂应用场景和法律事务的卓越人才。
石明磊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所推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变革,我们要主动赋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形成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动态平衡是把握科技革命机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将持续推动政策资源、创新要素、产业力量向人工智能领域集聚,为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创新应用、安全规范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甘藏春,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方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电数据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研究院院长陆志鹏分别作主旨演讲。

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甘藏春做主旨演讲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供图
甘藏春指出,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双重转型的重要时点,智能社会将是一个由人机关系来定义的社会。在智能社会,智能技术不仅是工具,还是公共管理的参与者、秩序的提供者,人机的互动关系将决定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人机协同关系形成的文明将是智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面对工业社会和智能社会两种并存但不同的法律治理要求,一方面要完成工业社会的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体系的任务,另外一方面也要为智能社会进行法治准备。要坚持价值对齐原则,通过增量扩容促进法律变革,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法治范式。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方新做主旨演讲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供图
方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兴起和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正在催生科学研究的新范式。AI for Sciences的核心在于智能驱动创新,这不仅是一场科研效率的革命,更是一场认识论意义上的范式革命。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辅助科研的工具,还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AI for Sciences不仅是科研议题,也是一项制度性议题,其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法治化的制度护航。只有在明确权责、保障安全、促进开放的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科学创新的可靠力量。这不仅是科学家的任务,也需要法学、经济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参与,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可信、合规的智能科学生态体系。
陆志鹏详细介绍了数据元件在数据流通、领域数据集的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领域数据集的治理和应用的业务流程。他指出,数据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或评价人工智能的天花板,人工智能一定是模型和数据集的耦合,有了领域数据集的治理,才有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赋能,希望努力探索数据集的构建,使数据集的构建成本更低、更加便捷,推动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赋能真正落地。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陈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依法治国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洪雷,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吴韬,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一德,杭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华立军,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教授刘伟,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正高级工程师卢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马治国,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金融服务与法治建设专项基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贾平,亚太法协(LAWASIA)理事会理事、一带一路常设委员会委员、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朱宁等围绕“人工智能+”政策前瞻、产业发展、治理能力、开放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主题演讲,从法律、科技及数字经济发展的视角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提出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
论坛期间,发布了“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本次评审以主题鲜明、需求导向、影响重大、示范引领、时间限定为评审标准,经主办方和协办方多次研究,最终形成“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包括: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正案,国务院公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DeepSeek开源模型发布,鸿蒙生态实现关键进阶,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创造新纪录,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均位居全球首位,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数据权益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上海“AI换脸”著作权侵权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栗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原主任郭林茂,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东方法学》主编施伟东,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张所菲,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谌利民,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罗先觉,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尹玉,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法治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于文豪先后主持相关环节。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张所菲发布“2025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十个重大影响力事件 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供图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闫文军,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监事长、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杜林作闭幕致辞。
本次论坛得到了经济界、科技界、法律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金融服务与法治建设专项基金、职业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协办,人民网、北大法宝学堂、中国知网、律新社、数据要素社、法盟、幂律智能、法天使、庭立方等视频号自媒体提供网上现场直播。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社、法治日报、中国改革报、科技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民主与法制等35家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共计约180名代表线下参会,线上观看直播近百万人次。
(责任编辑 TN0003)












